中国推广网

QQ登录

免注册,加入推广网

扫一扫,登录推广网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品牌的2种增长路径

[复制链接]
推广网官方 发表于 3 天前
我曾强调,一切品牌建设、营销推广的做法,最终要回到消费者的需求和决策模式上来。对消费者行为理解的不同,决定了营销模式的不同。我们以买饮料这个最常见的消费行为为例来进行说明。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消费者的决策模式叫做“品类思考,品牌表达”。

具体来说,消费者如何选购一瓶饮料呢?就是先决定喝什么品类,然后再考虑买哪个品牌。




比如先决定喝可乐,再考虑买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先决定买茶饮料,再考虑是选康师傅茉莉绿茶还是统一冰红茶;先决定喝气泡水,再考虑是元气森林还是什么品牌;先决定喝牛奶,再考虑是蒙牛还是伊利;先决定买水,当然消费者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品类,是决定喝纯净水、天然水还是矿泉水,然后再考虑是怡宝、农夫山泉还是百岁山。

在这一决策模式主导下,业界主流的营销思想就是定位和HBG大渗透。

定位就是帮助品牌在品类中占据一个位置,比如按照定位思想,可口可乐就是可乐品类的开创者,最经典的可乐品牌;而百事就是新一代的选择,年轻的可乐品牌。假如有国内企业也推出了一个可乐品牌,那么其定位就是中国人的可乐,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定位的实质就是品类地位,不过定位专家经常把这个概念偷换成心智地位。





而HBG大渗透理论,我在上一篇文章《存量困局》中已经介绍过,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提高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以及不同渠道的覆盖,进而提高品牌在市场上的渗透率,确保品牌在品类中拥有领先优势。当消费者决定购买该品类产品时,能够优先想到自己的品牌。
提出该理论的拜伦·夏普教授认为,搞高渗透率是实现增长的唯一方法。一个品牌必须不断扩大自身在最广大人群中的普及,促使更多非品牌用户加入购买,才能提升品牌的总体销售量。为此,夏普教授写了一本书,叫做《How Brands Grow》(简称HBG),来阐述他对品牌如何实现增长的理解。
正因为夏普教授认为,这种观念与注重顾客关系经营、提高顾客忠诚度和满意度的传统营销思想不同,所以这本书在国内被翻译做《非传统营销》[1]。
信奉HBG思想的企业,在品牌营销中会经常提到几个指标,并将之作为工作目标。比如第一提及率,这个指标是指消费者提到某个产品时,第一时间想到该品类中自身品牌的比例。

要计算第一提及率,其做法就是在问卷调研中向消费者提问:“提到某个品类(比如手机或奶粉),你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哪个品牌?”这一指标被认为是衡量品牌知名度、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的重要指标。
很显然,该指标即是“品类思考,品牌表达”这一思维的产物。其实,正因为我们都认为消费者是这样的决策模式,所以“定位+渗透”成为业界主流观念,这是品牌增长的传统做法。

这一营销思想要求企业在创业前首先要选择赛道(也就是品类),最好是选择那些市场容量大、增速快且同时还存在蓝海、市场竞争处于空白的赛道(当然,这样的赛道目前几乎不存在了,只能退而求其次);

然后就要做定位,使自身品牌区隔于竞争对手,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细分领地。

接下来,企业还要通过持续的广告投放和渠道铺货,强化品牌在所属品类市场的优势和影响力,并努力提高顾客触达的数量和效率,从而提醒更多消费者品牌的存在,赢得消费者选择自己的机会。

但是,这个模式看似无懈可击,却有两个问题回答不了:

第一,消费者选择不同品类时的考量是什么?

例如一个消费者为什么决定喝可乐,而不是喝凉茶、果汁或其他碳酸饮料呢?为什么可乐果汁牛奶是大品类、选择它的人多,而气泡水椰汁植物奶就是小品类?同一行业中小品类和小品类各自的成因是什么?消费者在选择时的差异是什么?身处小品类的品牌就该认命吗?如何把品类市场做大,推动更多人选择小品类呢?

如果我们把品类视为消费者决策的核心逻辑,这个问题就很难解答。而且对于小品类中的品牌而言,这一逻辑对营销没有指导意义。因为只占领品类还不够,市场规模太小了。

第二,打造品牌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只是为了占领品类吗?

“品类思考,品牌表达”很容易造成一个思维误区,那就是把成为品类代名词当作品牌建设的至高目标。

这种思维会导致我们误以为,一个品牌的销量都是从品类整体人群和市场规模中来,品牌的用处就在于从品类中抢得最大份额。这就会造成品牌的能量完全受限于品类,只有当消费者需求该品类时,品牌才能发挥作用。

但实际上,品牌的价值在于它能超越品类局限,吸引到那些原本对该品类产品不感兴趣的人群,获取品类以外的流量和销量。

就像消费者喝可口可乐,仅仅因为它是可乐品类的第一选择吗?事实上,很多人喝可口可乐,不是先决定了喝可乐,再选了可口可乐这个品牌。而是因为喜欢可口可乐品牌,被其“分享快乐”的精神打动,于是才选择喝可乐品类而不是喝果汁、汽水。如果不是可口可乐品牌的巨大魅力和价值,可乐又如何成为饮料市场的主流大品类呢?

对可口可乐来说,只宣传“喝可乐就喝可口可乐”“可乐发明者”“140年历史,正宗可乐”等定位式口号,可没有办法吸引果汁、茶饮料的消费者来喝可乐。

而且先品类、后品牌的思维逻辑还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定位派反对品牌延伸。他们相信一个品牌只能代表一个品类,如果一个品牌搞多元化、推出多个品类的产品,那么就会造成消费者认知混乱。

就像小米品牌应该致力于成为手机品类代表,而不是推出小米电视、小米空调等一大堆品类。这样消费者就不知道小米到底代表什么,买手机时也就不再考虑小米品牌(不要笑,不要觉得我在说胡说,在2015年的确有国产顶尖定位专家正告雷军:“小米的战略偏航了”)。

事实上,在品牌和品类之间划等号,会将品牌锁死在品类中,一则这会导致品牌的生意完全从品类中来,品类规模就是增长的上限,就是品牌天花板;如此一来品牌只能与品类的生命周期同呼吸共命运,当品类下滑或衰落,那么品牌也只能跟着没落。

就像多年来强调“好空调,格力造”的格力集团遭遇增长困境,而多元化发展的美的集团却能焕发第二春一样。

二则单一品类品牌的认知一旦形成,消费者认知固化,就会极大限制品牌延伸,限制商业上的可能性,如果小米只自己定位为手机品类,那它就不能造车了。如果消费者只认为小米=手机,那么小米汽车也就不会有人买。

既然这种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那么我们就要回归本质,重新回到消费者的决策模式上去思考问题。其实,消费者真正的决策模式叫做“场景思考,标签认知,品牌表达”。

中国推广网 - 免责申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推广行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站不提供和不存在任何金钱交易,请自行辨别,谨防上当受骗!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3、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享有帖子相关版权并且依法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导致法律责任
4、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admin@iaozi.com (或者点击网站底部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QQ空间QQ空间
此账号是本站唯一管理账号 ,谨防上当受骗!本站官网唯一域名:https://bbs.iaozi.com
推广网官方 发表于 3 天前
测试
中国推广网 - 免责申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推广行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站不提供和不存在任何金钱交易,请自行辨别,谨防上当受骗!内容真实性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
3、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享有帖子相关版权并且依法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导致法律责任
4、投诉删除:侵权和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受理邮箱:admin@iaozi.com (或者点击网站底部联系我们)

此账号是本站唯一管理账号 ,谨防上当受骗!本站官网唯一域名:https://bbs.iaozi.com

扫描二维码
把此页分享给朋友

小黑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推广帮助|(京ICP备16009988号)

中国推广网(推广论坛)是免费网络推广平台||免费推广就上中国推广网

技术支持:推广网官方

中国推广网·免费发广告平台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