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洗钱与反洗钱的斗争愈发激烈,反洗钱监管持续升级,对相关企业来说,内部反洗钱控制和风险管理要求将会变得更加严苛。更多知识在 外贸收款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加入反洗钱监管对象范围,对支付机构反洗钱风控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在跨境贸易中,跨境支付机构的反洗钱风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甄别客户是否在“钻空子”?支付机构如何做好风控架构?行业环境如何维护?近日,针对跨境支付企业的反洗钱风控领域相关问题,蓝鲸财经专访了跨境金融和风控服务公司XTransfer首席风险官姚伟春。 “40%的洗钱行为假借跨境贸易场景展开” 2020年以来,央行不断加大反洗钱监管力度,反洗钱罚单频出。 日前央行官网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央行及其分支机构共对417家反洗钱义务机构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反洗钱行政处罚,罚单共计733笔,罚款金额累计约6.28亿元,其中机构罚款约6.08亿元,个人罚款金额约0.2亿元。与2019年相比,去年反洗钱罚单总笔数上升约25%,双罚占比由91%提高至98%,罚款总金额约为2019年的双倍。 而在非银行支付机构方面,去年支付机构已成为继银行后的第二大被罚主体。2020年4月,瑞银信因反洗钱不利被罚6124万元,刷新央行支付罚单记录。 对于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到罚单的主要原因,姚伟春认为,往往这些机构在第一步——客户身份识别就出现了问题。“客户身份识别没做好就意味着不知道到底服务谁,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要清楚资金的来龙去脉,从哪里来、将流向哪里以及为什么。” 姚伟春告诉蓝鲸财经,在跨境贸易中,洗钱分为主动洗钱与被动洗钱。主动洗钱是指一开始就抱着犯罪目的来开户的客户,这可能正是洗钱的设计方、执行方或谋划方。此外,除了主动洗钱外,还存在一部分客户被动洗钱。 她指出,某些中小企业原本是正当经营,有真实经营场景的,但它会被不法分子利用、诱骗,导致被动涉及洗钱,这方面的各种案例都比较典型。 姚伟春举例表示,“XTransfer曾通过大数据侦测手段识别一个犯罪团伙,这个团伙甚至成立了多家上下游公司,来试图掩盖并伪装成贸易,但经过我们的大数据筛查,还是甄别出了这个网络,我们将他关联的两三百家企业全部录入我们的黑名单,也就是说他后续再来注册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很多犯罪团伙会假借贸易的途径或伪装成贸易来进行洗钱,据我从行业里面了解到,这样的手法大概占整个洗钱案例的40%。”姚伟春提到。 风控是跨境支付机构的“地基” 面对日益严峻的反洗钱监管环境,越来越多的机构更加注重风险控制,跨境支付企业更是如此。 姚伟春指出,支付服务是金融服务中最底层的业务,而风控又是跨境支付机构的“地基”,无论是对客户还是对合作银行,支付产品的风控都非常重要。 在大数据时代,姚伟春认为,事前监控的重要性大于事后追溯,风控架构的建立要与业务推广同步发展,甚至要先于业务发展。她提到,目前很多企业都是“业务先跑,风控后到”,这样的情况下风险敞口会更大,因为此类操作没有从一开始就做风险设计,等到风险真正爆发了,想要加强风险防控将会花费更多成本。 对于支付机构如何加强风控服务,姚伟春提到,风控永远是一个攻防战,不是固态的或静态的过程,而是非常紧凑并且不停迭代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支付机构的信息洞察能力、风险侦测能力和风险策略迭代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是信息洞察的能力,“不管是AI、大数据、智能识别还是决策,所有的东西都离不开数据,所以本身数据的获取和迭代也是很关键的。”姚伟春认为,对风险的认知主要还是对黑产有所了解,只有在洞悉黑产的情况下,才可能做更有针对性的策略防范。其次是风险侦测能力,“以XTransfer为例,XTransfer通过构建大数据驱动的自动化、数据化、互联网化和智能化的反洗钱风控基础设施,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交叉验证以还原交易全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交易链路全程数据化监控。在此过程中,AI一旦识别出可疑交易,风控团队将立刻进行回访核查。”姚伟春表示,风险策略也需要不断地迭代与完善,保证风控设计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达到风险的全面覆盖。 而在与大型国际银行合作的过程中,银行更注重合作支付机构的合规风险。姚伟春将风控看作地基,“风控是产品的内核,好比是盖楼时打下的地基,只有底层网络是坚固的,并经过长时间的充分验证,才能提升银行与之合作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