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从嫦娥工程到中国空间站建设,从火箭不断升级到频繁成功发射各种各样的卫星,中国航天事业近年捷报频传,书写着航天人的“中国梦”。 对很多人而言,包括卫星在内的航空航天领域一直比较神秘,对其认知大都来自教科书、电视画面、手机视频。诸如一颗卫星有多重、一颗卫星值多少钱等问题,还没有准确的答案。 给卫星降“体重” 传统的“平台加载荷”设计,载荷和平台界限分明,载荷要根据平台的设计调整,卫星的重量、体积难以灵活安排。而星载一体化技术增加了载荷设计的灵活性,重量、体积可通过设计进一步下降。同样一个亚米级卫星,我们把重量控制到400多公斤,卫星研制成本大约在8000万元。 这还远远不够——对商业卫星来说,成本依旧太高。据了解,“星载一体化”设计虽然实现了以载荷为中心,平台围绕载荷需求,但仍保留了较多独立结构功能,电子学软硬件也只是部分集成。 为符合商业化发展路线、进一步降低成本,商业卫星还需要技术技术创新,从星载一体化技术向载荷平台融合设计迈进。重量降低,火箭运载成本随之减少。过去能发射一颗星的价格,如今可以发射10颗星。 从单星研制到批量生产 把卫星生成工厂化、批量化也是降低商业卫星成本的秘诀。实施批量化生产,要科学合理分解卫星形成过程,具体可分为单机部组件生产、系统测试和总装及环境试验三个环节,总装及环境试验环节形成脉动流水化模式,进行批量化生产、测试,可进一步解放人力、降低成本。 过去在卫星系统测试环节,一颗星需要两个人、两个月完成,如今多颗星并行测试,一个人、一个月即可完成。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目前,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国内更多商业企业都已开启批量化、低成本之路。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如何给卫星降成本还在持续进行中。
|